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
时间 软件测CPU 红外线测CPU处外壳 红外线测南北桥处外壳
18:35 55 43.7 / 41.3 53.8 / 53
18:50 56 46.8 / 47.5 54 / 54
19:05 56 45.4 / 46.8 55 / 54
19:30 57 49 56.2
19:45 用手摸底部,微烫,可以一直摁下去
20:00 用手摸底部,微烫,可以一直摁下去
20:30 58 用手摸底部,烫,不大能忍受
21:00 59 测后用手摸底部,烫,不大能忍受 60
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
以下是整个的测试结果(记住,所有的测试都是在室温23~24℃下进行的)
1. 液晶屏的温度(B壳面),见下图(而且也比较稳定,右边温度高估计是受主机这边温度高的影响吧);而液晶屏背面(A壳)的温度比较低,并且较平均,基本都是26±0.5℃。
2.0 键盘下的C壳的开口及设备分布图(我贴过透明塑料,目的在于当风扇工作时,防止风从键盘处漏下去,让更多的风穿过散热片,达到迅速降温的目的。后来发现不利于通过键盘的自然散热,故拆掉了)
2.1 HWMonitor测得CPU温度为56℃时(19:05),键盘面(C壳)的温度(出风口在左边,偏上,相当于是计算机充分待机以后的温度)
2.2 HWMonitor测得CPU温度逐步升高到60℃时(21:00),键盘面(C壳)的温度(红色为改变了的温度)
2.3 CPU温度达到65~68℃,风扇开始工作,开始降温,HWMonitor测得CPU温度降为50℃时(此时是21:30;如果达到48℃就会停转,但现在还在转),键盘面(C壳)的温度
上网本(长城A82C)的散热改造及各部分温度测试情况
100%(5)
0%(0)
日期: 2011年10月23日
发表评论?
刚才把计算机又拆开了,计划对散热片各部分及其他零部件进行精确测试,以避免高温。结果大失所望,其测试的位置精确度很低,可能相差30毫米,因为有时你将测试的红外线瞄准点指向一个高发热的地方,结果测试的温度才室温的水平,明显不符。并且测试一根跨过CPU的直线上的不同点,结果发现CPU用软件测试的温度已经达到60度了,而测温仪显示的其上面的散热片最高温度才40度,相差20度之巨,CPU与散热片之间由原来的两块0.6毫米的铝片加散热膏,改成之间加1毫米的1块紫铜,结果也差不多,温差巨大。
当用HWMonitor V1.18.5测得CPU温度为68度时(烤机,散热片朝上,裸露在桌面上,自然散热),CPU与散热片之间用1毫米的铜传导热,用这个红外线测温仪测得的CPU附近的铝片(那块大铝片,0.6毫米厚)最高温度是48度,南北桥附近的铝片(南北桥与散热片之间用0.6毫米的铝片垫了一下,再涂散热膏)最高温度是51度。此时摸CPU上的铝片,烫,摸南北桥上的铝片,更烫,坚持不了1秒。
所以上面的测试只能做参考了。